在祖国北疆的辽阔版图上,有一片4889.5平方公里的热土——兴安盟突泉县,这里被誉为“草原上的田园”。全县28.99万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,32.4%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,见证着农耕文明与草原文化的交融共生,谱写着“泉心泉意,共创示范”的生动篇章。如今,一幅以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画卷,正在这片“牛米春州地、民族团结城”徐徐展开……
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
党建引领?石榴花开红似火
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。突泉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“一把手工程”,构建理论学习“一张网”——开展260次专题学习、举办240期专题培训,覆盖9.49万人次;建立县委书记民族工作专题谈话制度,推行188个行政村网格化服务,党的民族理论如春风化雨,深入人心。县委统筹谋划,推动“两个纳入”,将创建任务细化为“路线图”,压实责任,形成闭环管理;乡镇统战委员提级为副科级,村级联络员担任“民族团结使者”,党的领导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“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链条”日益紧密。
文化铸魂?石榴结籽心连心
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,是民族团结之根、民族和睦之魂。突泉县深挖“五史”资源,建成1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1座主题公园。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涌现出何建华等一批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。乌兰牧骑创作《母亲是中华》等16部文艺作品传递家国情怀,7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纽带。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、民俗非遗体验馆,红色文化、农耕文化和民俗技艺交相辉映。校园里书声琅琅,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,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各族青少年心灵。3000余场次“石榴籽同心筑梦”系列主题活动、“红石榴”品牌活动吸引37万人次参与,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深厚积淀,正是“文化润泽细无声”的生动写照。
芍药花地吸引游客打卡
发展筑基?石榴盈枝惠民生
发展是民族团结的基石。突泉县以“千万工程”为引领,打造“一带两区三示范”乡村振兴样板——10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、25亿斤粮食产量,让“国家超级产粮大县”实至名归。践行“山水福地?生态突泉”理念,交出绿色答卷: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占比97.4%,沙化土地减少1.1万亩,危废固废处理率100%,老头山获评“中国天然氧吧”,“全国绿化先进集体”“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”等荣誉熠熠生辉。“民生温度”与“创建深度”同频共振:246个家庭医生团队守护13万群众健康,56个老旧小区焕新,大病县助、“防贫保”兜住民生底线——高质量发展让各族干部群众共享“石榴花开香满园”的幸福生活。
互嵌共融?石榴连理向未来
在突泉,“互嵌共融”既有形有感更有效,充满人间烟火气。城镇高标准建设集中安置点,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9户2113人,各族搬迁群众和谐共居,成为“新市民”。农村深化互嵌式发展,“柳河互嵌模式”被列为全区“三项计划”优秀案例,成为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首批现场教学点。从县内188个村结对共建到跨省48个边界村友好结对,从28家企业设立“石榴籽服务站”到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,从9个A级景区、5条旅游路线迎来284万游客到京蒙协作7家企业投资1.4亿元、743名人才双向交流,突泉县以“全方位嵌入”推动民族团结从理念转化为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现实图景。
街道干净整洁
法治护航?石榴同心护平安
法治是稳定的基石。突泉县建立县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,全面推行信访代办制度,将矛盾化解在基层,成功创建国家信访工作示范县。“四所一庭”联动机制、920个网格、“积分制+志愿服务”治理模式,激发民族事务治理新活力;428个村屯和社区微信群、“数字乡村平台”架起干群“连心桥”。前置联审机制严格把关,“红石榴宣讲团”“法治宣讲小分队”走遍乡野,突泉县以依法治理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。
村民晾晒赤松茸
从历史走向未来。从双城遗址、金界壕千年春州到革命老区、百年老县的辉煌成就,从“个十百千万”行动的坚实步伐,到“泉心泉意?共创示范”品牌的温暖实践;从“红石榴”家园的点点星光,到109亿元GDP背后的奋斗足迹——突泉县用实践证明: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,是经济发展的动力,是文化繁荣的根基,更是28.99万各族干部群众共创示范、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。
人畜分离产业兴
在这片土地上,石榴花开的红,是党旗的红,是初心的红,更是各族儿女携手奔向未来的希望之红!
(图文:曾令刚)